开封
切换分站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开封便民网 > 开封热点资讯 > 开封新闻资讯 >  巾帼女杰刘青霞

巾帼女杰刘青霞

发表时间:2016-12-14 11:50:06  来源:便民网  浏览:次   【】【】【

在清末与民国风云变幻的政治大舞台上,中州大地涌现出一位侠肝义胆的传奇人物,她就是刘青霞。刘青霞坐拥上千万家产,以胸怀天下的爱国精神,秘密加入同盟会,资助辛亥革命河南起义,并将全部家产捐出,兴办教育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系近代著名女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其声望与辛亥革命女士秋瑾齐名,史称“南秋北刘”。孙中山先生被她的义举所感动,曾亲笔为她题词“天下为公”和“巾帼英雄”。

1877年,刘青霞出生在豫北安阳县蒋村一个官宦之家,祖上姓马,系当地的名门望族。其父马丕瑶为同治元年进士,初入翰林院供职,后为从二品外官,曾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光绪十三年,他出任贵州按察使,随后奉调河南布政使及巡抚之职。马丕瑶在担任两广巡抚和总督期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他兴办团练,选调得力将领,积极修复东南海防工事,有备无患。他秉承“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的为官之道,一生清正廉洁,体恤民情,被地方百姓称为“马青天”。

刘青霞姊妹7人,有4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她最小。她的长兄马吉森是河南省著名的实业家,与人合资在安阳开办过六河沟煤矿和安阳广益纱厂,经济实力雄厚。二哥马吉樟为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北省臬台以及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等职,思想开明。她生长在马家大院,聪明伶俐,深受父兄的宠爱,接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她自幼习书画、学琴棋,诗词歌赋无所不能,上马善骑射,可谓才貌双全,在当地是有名的才女。马家父兄乐于济人的家风,熏染出刘青霞侠骨柔肠、乐善好施的品性。

1885年,18岁的刘青霞正值青春年少,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远嫁到尉氏县刘家大院,跟不学无术的土财主刘耀德结为夫妻,遂改为夫家姓,印鉴启用“刘马青霞”,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时公开署名为“刘青霞”。

刘家原籍山西洪洞县人,明洪武初年迁徙尉氏县大桥庄,世代事农桑。第8代传人刘致中原系一名放羊娃,发奋读书,于清乾隆三年考中戊午科进士,授直隶大名道。此后,刘家逐渐繁衍为名门望族,刘致中长子刘壮曾出任南城兵马司粮马通判,次子刘恒毓官至湖北督粮道。至12世,刘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共出知县以上官员26名,加上拿钱捐官30多名,可谓满门顶戴花翎、声名远扬。

刘耀德的父亲刘迎恩原系清末乡试贡生,拿钱捐了个户部郎中,到死都是虚衔。刘迎恩一脉单传,巴望着子孙满堂、光宗耀祖,连娶两房太太,生养6个女儿,直到42岁才迟迟盼来刘耀德这棵单根独苗,倍加宠爱。从小生长在蜜糖罐里的刘耀德是标准的纨绔子弟。他步其父后尘,不惜以万金捐官,买来四品“山西试用道”的虚衔附庸风雅,以此骗取了马家的婚姻,让刘青霞纡尊降贵。

当年,豫西巩县有个“康百万”,因不服刘家人炫富张狂,曾携带几箱金砖银锭,赴开封与刘耀德比富有,结果甘拜下风、扫兴而归。从此,刘家“中州首富”的名号无人能及,门前悬挂“双千顷”牌匾。为了炫耀富贵,刘耀德曾身穿特制丈二长衫,让府上两个丫环在身后为其撩起下摆,徜徉于开封大街小巷,招来民众围观。为了博得一笑,他站立于开封古城墙上,拿包元宝的金叶子随意抛扔,引逗得城墙下众人抢拾。为了看“鸭子戏水”,他泛舟南京玄武湖,立于船头朝湖水深处随手抛扔金元宝,招惹凫水者任意打捞,他则仰天哈哈傻笑。其时,刘耀德名下拥有土地28万亩、楼房上千间,150多家钱庄、当铺遍布北京、南京、广州等地,更有上百家店铺生意,可谓日进斗金,号称“刘半县”。刘耀德曾当众夸下海口说:“从南京到北京,不饮别家水,不宿别家店。”

才女刘青霞只身远嫁外乡,满心盼望着丈夫博取功名,夫贵妻荣,鸾凤和鸣,却不料被囚禁于深宅大院,终日与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傻公子生活在一起,夫妻之间的志趣爱好相差甚远,她那颗崇尚新生活的女儿心日渐憔悴。刘耀德终因吸食鸦片过量,导致背部患毒疮病入膏肓,27岁就一命呜呼,撇下25岁的刘青霞成为“千万富孀”,膝下竟无嫡亲子女继承家业。她每年坐拥百万两白银收入,门下账房、伙计近300名,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免不了青灯相伴、孤影自怜的寂寞。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刘耀德死后,一个无子嗣的弱女子一夜间成为刘家“掌门人”,有道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同根苦自相煎的闹剧就开始了。刘氏家族“德”字辈号称28个弟兄,另几脉虽人丁兴旺,却因挥霍无度、狂吸豪赌早已日薄西山,呈现衰败之势。于是乎,围绕刘耀德名下继子延续香火的焦点问题,族人怀着非分之心,一直觊觎刘家的万贯财产,将矛头纷纷指向刘青霞,接连对她发难。无奈中,深居简出的刘青霞假装怀上遗腹子,躲进开封城半年,秘密将刘耀德姐姐生下的双胞胎儿子抱一个回来,取名刘鼎元,视如己出,立嗣为刘氏家族第13代继承人。

刘青霞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身单势弱,屡遭族人欺凌。为了平息与族人的争讼,她自愿捐出白银4万两,修建了刘氏祠堂,捐出土地1500亩,附设义学,刘姓子弟均可免费入学受启蒙教育。她还捐出土地1500亩,开设义庄,凡刘氏族中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从义庄支领小麦75斤。同时,她在县城中心地段选址,耗银8万两,建造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楼院,内有雕梁画栋的房屋300余间,大门外辟有拴马场和停车场,整体建筑蔚为壮观,取名为“师古堂”。她在院内隔出30多间房屋,收住刘氏家族中无依无靠的寡妇集中供养。即使这样,族人仍然得寸进尺,捏造事实,诬告她不守妇道、败坏门庭。更有甚者,泼妇堵门骂街,污言秽语,恶意中伤,其目的就是想将她们母子挤走,瓜分刘耀德撇下的家产。

身处风口浪尖的刘青霞敏感地意识到,与其让万贯家财被刘氏族人蚕食挥霍,不如慷慨解囊,为老百姓做一些善事。于是,她以超乎常人的胆识,捐资开办平民工厂、难民收容所,捐地130亩办孤贫院,造福一方。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刘家开仓放粮,分发给乡邻。刘青霞的婆母去世时,尉氏遭遇荒灾,饿殍遍地,她开设粥厂舍饭一个月,救济灾民,深受当地百姓的追捧,夸赞她为“大善人”。

贾鲁河横贯尉氏县境北部,将通往开封的道路阻断,给过往行人带来诸多不便。1904年,刘青霞捐白银15000两,雇人从郏县、襄城县等地运回石料,历时4年,修建一座长12丈、宽2.5丈的歇马营青石桥,桥两边增设石栏杆,雕刻6尊龙头,可供车马通行。

1905年,刘青霞捐白银3万两,成立了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

刘青霞的善举惊动了朝廷,光绪皇帝钦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钦赐金钗凤冠一顶。

乐善好施的刘青霞慷慨解囊,不断地为老百姓做好事,最初的动机是单纯的。一次偶然的机缘,让她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羁绊,由一个社会慈善家逐步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女杰。

1906年,河南籍留日学生张钟端、刘恒泰、潘祖培、罗文华等4人归国省亲,由刘耀德的侄孙刘恒泰引荐,张钟端等人登门拜访了刘青霞。几位具有远大志向的年轻留学生,向刘青霞详细介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和女子教育情况,鼓动她赴日本考察,接受新思想教育。就是这次会面,让足不出户的刘青霞迎来了人生重大的转机。

在马家7个姊妹中,刘青霞与二哥马吉樟关系最好。崇尚新生活的马吉樟虽然在旧政府任职,却结交了不少进步人士,为小妹刘青霞的社交活动提供了平台。刘青霞将自己准备远赴日本的想法告诉了马吉樟,马吉樟理解小妹的心思。为了让她从丧夫之痛中解脱出来,振作精神开始新的生活,马吉樟决定带小妹出国长长见识。

1907年春,作为北京“豫学堂”的校长,马吉樟奉旨远赴日本考察学务。他趁机呈请学部和外务部,为小妹办理了出国护照。“千万富孀”刘青霞远涉东洋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成为重磅新闻。当时的《河南官报》曾经发文报道:“一品命妇刘马氏,系本籍绅士,翰林院侍读马太史吉樟之妹,而已故山西试用道刘观察德煦之妻也。热心学务,考求实业,兹携子刘鼎元赴东洋调查女学堂及各项实业、学堂规制。由其兄马侍读具呈学部转请外务部发给护照。”

马吉樟将孀居的小妹刘青霞带往日本小住半年,在东京租了一套住房。兄妹俩受到旅日留学生的热情款待,女学生朱珍吾、唐群英还经常到住处拜访刘青霞,陪她游览异域风光,开阔视野。在日本考察期间,刘青霞有幸结识孙中山、黄兴、秋瑾等同盟会人士,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熏陶,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刘青霞从此背叛封建社会和家庭,追随孙中山先生走上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道路,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她听说豫籍留学生筹划出版《河南》杂志,因无经费,迟迟不能付梓出版,当即捐出两万元,资助同盟会创办《河南》杂志,并结识了作家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挥毫题词,赞誉她“才貌双全”。《河南》杂志以鲜明的民主革命立场,发表内容充实和思想激进的文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鲁迅先生曾以“令飞”“迅行”等笔名,先后为该刊撰写和翻译过多篇文章,受到爱国人士的推崇。刘青霞在日本还捐款6600多元,资助并参与创办了《中国新女界》刊物,开始为女性解放奔走呼号。张钟端因创办《河南》杂志,被清政府取消官费留学资格,刘青霞及时给予资助,让张钟端继续就读,完成学业。

旅日归来,刘青霞拥资千万,胸怀天下,决心走教育兴国的道路。1908年,她冲破重重阻力,斥巨资在尉氏县城自家的花园内创办起中州第一所女校“华英女校”,为中华民族培育女子英才。她每年支白银3000两,免费供学生制服、伙食、书籍、文具等,规定女生入学后先放足锻炼身体,然后学习国文、算术、修身、史地等课程。为了让学生受到系统教育,她特意聘请旅日留学生刘恒泰、朱珍吾以及日本籍女教师高山爱之任课,经常深入到学校查看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跟学生一块就餐。在她的悉心督导下,这所河南第一女校为民主革命培养了一批人才,曾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妈妈同志”的任锐、开封省立女中校长高秀英等都是该校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这所学校被人民政府更名为实验小学,至今人们仍习惯称呼为“南花园学校”。

刘青霞在创办华英女校的同时,还多次捐款,少则几千两白银,多者数万两白银,资助尉氏县高等小学堂、省城中州女学堂、中州公学、京师女子师范学校和北京女子政法学校,用于建造校舍,购买图书和教学设备,扩大招生规模,改善学生的生活。她以“散钱财,重大义”的善举践行自己“凡属公益善举,宁节己襄助,未敢做守财之奴”的诺言。

为了让青年妇女摆脱家庭的羁绊,走向社会参加劳动生产,刘青霞在尉氏捐出土地两公顷开设了蚕桑学校。另外,她捐出30亩土地,购买栽植了上万株胡桑,植桑养蚕,将桑园建成学校的实习基地。

刘青霞倾其全力,热心办学务,为河南和京师各界人士所钦敬,被聘为北京女子政法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被公推她为河南国民捐总理和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

同盟会河南支部决定在省城成立“大河书社”,以此为掩护,推销《河南》等革命刊物,使书社成为革命党人秘密通讯联络的据点。刘青霞为了支持辛亥革命,耗白银2万两,在开封市西大街购买一栋两层小楼,创办起“大河书社”。

其间,适逢省城开封创办《自由报》,刘青霞再次捐出白银3000两,资助报社。她在为《自由报》撰写的祝词中直抒胸臆:“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岳色河声飞笔底,洛阳纸贵泄春华,开遍自由花。自由好,妖雾惨夷门。手拨摩天旗影荡,腰悬横河剑光腾,夺转自由魂。自由好,过渡帐迷津。揭破九幽超变相,罗胆万佛见天真,崇拜自由神。自由好,五岳独称嵩。燕赵健儿身手锐,犬羊部落羽毛空,撞破自由钟。”她以诗词言志,抒发向往自由民主的革命情怀。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张钟端受同盟会总部指派,由日本归国从事革命活动。刘青霞通过马吉樟的关系,保举张钟端进入湖北省臬台府,使其以合法的身份往来各地,借机联络革命党人。武昌首义之后,张钟端秘密回到河南,在大河书社策划起义,被推举为河南军政府临时总司令兼都督。刘青霞积极参与,为起义提供1600两白银。

张钟端秘密策划河南起义失败,遭到清政府的疯狂镇压,血洒汴梁城。刘氏族人乘人之危,联名到官府告发刘青霞私通革命党人,使其两次被捕入狱。刘青霞的兄长马吉森和马吉樟充分利用社会身份和地位,四处托关系、走门子,极力从中斡旋,将刘青霞营救出来。

出狱后的刘青霞仍然向往革命,于1913年两次赴上海拜见孙中山先生,并决定将刘家全部财产捐献给国家,用作修筑铁路。孙中山先生感念侠女义举,挥毫题写“天下为公”和“巾帼英雄”八个大字,赠送给刘青霞。正当孙中山先生以铁路督署的名义行文至开封拟查清刘家财产予以接收时,军阀割据导致南北分裂,捐献一事未能如愿。

此事再次被刘家族人借题发挥,以私通国民党、反对北方政府的罪名,将刘青霞告到北方当局,一时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政治诉讼案。自刘耀德亡故后,刘氏族人为了争夺财产,与刘青霞之间的诉讼案件就没有间断过,让她身心俱疲。而这一次蒙冤,幸亏马吉樟在北京总统府当秘书尽心从中斡旋,才让她逃过一劫。

刘氏族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串通起来,强行霸占刘家与之合伙经营的公茂当铺,硬逼刘青霞交出7万串基本金及房屋,从她自己账下拨给公茂当铺18万两白银。族人还不断制造家庭矛盾,怂恿刘青霞的养子刘鼎元跟养母闹纠纷。年轻气盛的刘鼎元受族人的挑唆,为家财不顾养育之恩,公开声明与刘青霞脱离母子关系。

面对革命理想的破灭、族人的无休止纠缠以及养子的恩断义绝,刘青霞那颗饱受苦难的女儿心变得更加坚强。1922年夏季,在冯玉祥出任河南省督军时,刘青霞毅然将家财全部捐献出来,移作政府办学之用。

1923年春,散尽家财的刘青霞离开了居住多年的师古堂,独自携带几件补丁衣裳,回到安阳县蒋村马家老宅。她乘车踏上自己捐资修建的贾鲁河大桥时,内心百感交集,款步下车立于桥头,手扶栏杆回望着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潸然泪下……

刘青霞回到娘家不久,因积劳成疾,怀着忧国忧民的心结郁郁而终,享年46岁。

辛亥女杰驾鹤西去,英名豪气留存人间。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昔日雕梁画栋的师古堂已不复存在,仅剩下四合院的刘青霞旧居,院内由女主人亲手栽种的腊梅树叶繁枝茂,其旺盛的生命力恰似主人公坚毅的个性。

2006年,经国务院公布,尉氏县城内的刘青霞旧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政府在旧居内雕塑了刘青霞蜡像,面向社会开放。尉氏县政府修建了青霞广场,使之与开封市北土街刘家胡同的刘青霞故居遥相呼应,供人们凭吊观瞻。与此同时,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汪荃珍担纲主演的大型剧目《刘青霞》,已被搬上舞台和荧屏,向后人昭示一代巾帼女杰的无私风范。

责任编辑: